Party building
党的建设
许党报国 改革创新 精益求精 勇攀高峰 无私奉献
哈电集团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用埋头苦干、真抓实干创造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业绩
党的建设
热带病防治知识

来源: 时间:2014-04-10 点击数:
 

一、 热带地区十种常见疾病原因(以非洲为例)

1.饮水:结石在非洲很普遍

2.饮食:胃疼、肝炎、赤眼、口舌溃疡等疾病。

3.沙尘:鼻炎、鼻窦炎、呼吸道感染、肺部疾病以及眼角膜脱落

4.阳光:皮肤灼伤、皮肤癌、脱水

5.蚊虫:苍蝇、蚊子—疟疾等

6.剧毒小动物

7.剧毒植被

8.瓜果

9.垃圾

10.妓女:性病、艾滋病

二 、热带地区常见传染病及防治办法

1.虫媒动物传播: 登革热、疟疾、黄热病、盘尾丝虫病(河盲症)、非洲锥虫病(昏睡病)、利什曼病

-----防蚊、灭蚊

2.消化道传播:霍乱、菌痢、甲肝、伤寒

-----注意饮食卫生

3.接触传播:血吸虫病

-----避免接触疫区受污染物质,如在疫区洗澡等

4.血源及性传播的疾病:乙肝、艾滋病

-----避免血液接触、吸毒、不洁性关系

5.其他:如鼠疫、埃博拉出血热等

三、 主要疾病:

(一)虫媒传播疾病:注意防蚊灭蚊

1.疟疾(俗称“打摆子”)

(1)高危人群:疟区从事农业生产、在田棚及森林从事野外作业人员

(2)传播途径:按蚊叮咬皮肤,少数为输血以及母婴传播

(3) 临床表现:间歇性寒颤、高热、继大汗后缓解。脑型疟表现为剧烈头

痛、 发热、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4)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病前到过疫区、是否被蚊虫叮咬,近期有无输血史。

2)临床表现:

-----周期性寒战、发热、出汗、间歇期无症状。

-----反复发作者贫血

3)实验室检查:血/骨髓涂片查疟原虫阳性。

(5)治疗:

1)常用药物:

-----氯喹在非氯喹耐药区首选 。在已发现耐氯喹虫株的地区,对重症及恶性疟患者,尽量避免采用氯喹

-----伯氨喹是目前唯一预防复发和传播的药物,服用前常规G-6PD检测。对有溶血病史或红细胞缺乏G-6-PD的病人,忌用奎宁、伯氨喹啉等药物。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为出国配备常用药物:

科泰复(双氢青蒿素哌喹):用法参见说明书

青蒿琥酯:适用于孕妇、脑型和危重型抢救。用法参见说明书

(6)预防:

1)避免蚊虫叮咬。

尽量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期(黄昏和夜晚)到野外活动;如必须在户外作业,可穿长袖衣和长裤,皮肤暴露处可涂抹驱避剂,防蚊叮咬。药物灭蚊,清除按蚊幼虫滋生场所,睡前可在卧室喷洒杀虫剂或点蚊香;睡觉时使用蚊帐或长效蚊帐, 检查蚊帐是否有破洞或漏洞。房屋安装纱门、纱窗。

2)服用预防药

指南:间断性药物预防治疗,1次/周。成人常用氯喹,口服0.5。在耐氯喹疟疾流行区,可用甲氟喹0.25。亦可选用乙胺嘧啶25mg,或多西环素0.2.孕妇、儿童宜服用氯喹预防。

经验用药:科泰复(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出境前三天服一次,早晚各一粒;以后每月同一时间服一次,早晚各一粒。

3)生病时立即就医

进入疫区后,如发热在37.5℃以上的“三热患者”(即: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不明原因发热者),应迅速就医,如延误治疗,可能致命

离开疫区后,如有类似疟疾症状发生时,应立即就医,并将旅行/务工资料告知医师,以供诊断参考

4)置备应急治疗药品

如复方双氢青蒿素片、双氢青蒿素哌喹片和复方磷酸萘酚喹片等

5)返回原居地

返回原居地后,需报告有关卫生部门,接受疟疾检查。感染疟疾治愈者返回原居地,需到疾控中心进行复查,以便根治

2.马来热

马来热 Malaria,是疟疾的一种,至今世界上还未生产出疫苗。传播途径主要是蚊子。被蚊子传染上疟原虫后,人体会有一定的免疫力。若疲劳过度不能保证休息时间或长时间乘飞机火车旅行时,身体素质下降,很快就会引发马来热。马来热的临床表现是嗓子疼、关节疼、恶心、上吐下泻、肚子疼等,特别是发烧39度以上的,易被误诊为感冒。苏丹的马来热以恶性疟为主,必须要及时治疗,特别是恶性疟出现凶险发作和出现并发症,即出现脑型疟和黑尿热时,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迅速死亡。预防主要是避免受蚊子的叮咬。

预防:(同上)

(1)由于原始森林地貌不能被彻底铲除改变,在这些地区的疟蚊(按蚊)是难以根治的,人类避免受疟疾感染,主要是避免受蚊子的叮咬。

(2)避免在原始森林和河涧逗留。

(3)到疟疾肆虐地区之前应该先做好防疫措施,例如请医师开立奎宁类药物服用预防。

(4)若需要到郊外或森林,尽量避免在晨早或黄昏时按蚊活跃期间。

(5)穿著浅色长袖衣服、长裤、帽子,减少皮肤外露。

(6)使用蚊帐、蚊香等灭蚊措施。

(7)使用含DEET水剂的蚊怕水,涂在外露皮肤上,出汗后需要再次涂上。

(8)在灭绝按蚊的幼虫孑孓方面,可以将河道的杂草清除,和将部份河道的障碍物如石头移走,令河道的流量加快。

(9)在室内可将灭蚊剂喷在房间的墙壁。因为蚊习性於叮人血后依附在墙上休息消化,残留在墙壁上的灭蚊剂可以杀掉蚊子。

(10)若到外地旅游,应详尽纪录所到地方,以防当自己怀疑染疾时可向医护人员提供可靠资料。

3、登革热

(1)该病通过伊蚊传染,不会由人直接传染給人,也不会经由空气或接触传染。

(2)临床表现:临床以高热,肌肉、骨、关节痛,极度乏力,皮疹,出血倾向、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

(3)治疗:无特效药物,支持对症治疗。

(4) 预防:防蚊灭蚊(参见疟疾)

4、黄热病

(1)传播途径:人--蚊---人

(2) 临床表现:多数患者隐性感染。10-20%感染者有临床症状,表现为急起高热、明显头痛、恶心、呕吐、黄疸、蛋白尿等。严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伴多脏器出血、肝肾功能损害等。

(3)治疗:无特效药物,给予支持对症治疗。

(4) 预防:(1)防蚊灭蚊(参见疟疾)

(5)接种疫苗:黄热病预防接种有效时间是从接种后第10天起10年内有效。前往南美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或地区需提供具备黄热病疫苗接种资质的机构出示的接种证明。

5、丝虫病

(1)传播途径:蚊子

(2) 临床表现:急性期发热、淋巴结肿痛、皮肤可见红线,部分患者引起

精索、附睾、睾丸、阴囊等的炎症和结节。 慢性期乳糜尿、象皮肿等。盘尾丝虫病,可导致失明,又称河盲症

(3)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中可查到微丝蚴。如查不到可给与乙胺嗪治疗性诊断。

4)治疗:一般用海群生(乙胺嗪)。也可用伊维菌素、呋喃嘧酮、多西环素、阿苯达唑 。

(4)对症治疗。

(5)预防:

①防蚊灭蚊(参见疟疾)

②在丝虫病流行区,普查普治,有将乙胺嗪掺拌入食盐中,制成

药盐全民食用以杀死血液中微丝蚴,防治效果迅速可靠,为消灭丝虫病传染源的较好措施。

6、非洲锥虫病(又称昏睡病)

(1)传播途径:蝇

(2) 临床表现:

初期(被蝇叮咬部位局部皮肤红肿、疼痛、压痛、质地较

硬,2-4周后自行消散)

脑膜脑炎期(反应迟钝、嗜睡;躁狂、癫痫等)

(3)治疗:脑脊液正常及锥虫(-)者 :苏拉明、二氟甲基鸟氨酸、喷他脒疾病晚期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美拉胂醇等

(4)预后:脑脊液无异常者预后好。脑脊液明显异常者治愈率仅30%

(5)预防:

①灭蝇

②加强个人防护,包括穿长袖衣服和长腿裤,穿着明亮色彩衣服,睡眠时用蚊帐。

7、利什曼病

(1)流行病学:

1)传染源:患者、带虫者及病犬、野生动物。

2)传播途径:白蛉

(2) 临床表现:

1)内脏利什曼病:发热、消瘦、贫血、肝脾淋巴结大。

2)皮肤利什曼病:无痛性丘疹,后破溃

3)黏膜皮肤利什曼病:黏膜溃疡,鼻部常见,鼻中隔发生黏膜肉芽肿并堵塞鼻孔,随后发生鼻穿孔

(3)预防:

1)捕杀病犬,火化及深埋

2) 消灭白蛉,喷洒杀虫剂,使用网眼小的蚊帐、纱门、纱窗,

外出作业涂擦驱避剂。

8、白蛉热:

骤起高热,24小时内即达高峰,2~4天后下降,少数有双峰热,起病后伴头痛,肌痛关节痛,眼眶痛,眼球运动时疼,可有呕吐、怕光、味觉异常或丧失,眼结膜充血、荨麻疹等。部分可引起脑膜炎或脑膜脑炎。

白蛉以头部的喙器刺入皮肤吸吮人和动物的血液,被叮咬后有人可毫无反应,有人感微痒或剧痒,局部出现红色丘疹、风团、小结节或糜烂、水疱等损害,愈后可留下色素沉着的斑片。若白蛉体内含有LD小体在叮咬人的皮肤时可引起黑热病、皮肤黑热病的发生。初起为在白蛉叮咬处发生小的瘙痒性丘疹,可持续5d左右,再经过5d潜伏期后,就突然出现头痛、乏力、恶心、眼结膜充血、颈部强直及腹痛等全身症状,同时在面部、颈部可发生猩红热样皮疹。恢复较慢,要经过几次的反复发热而逐渐消退。

本病为一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预防重点在于防蚊灭蚊,目前无疫苗。

四、 消化道传染病:注意粪口隔离,饮食卫生

1.霍乱

(1)临床表现:为一烈性传染病,起病急骤,剧烈泻吐大量米泔水样肠内容物,以及由此引起的脱水、肌肉痉挛、严重者可导致循环衰竭和肾衰竭,一般无发热,少有腹痛。干性霍乱罕见,尚未出现吐泻症状即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2)传播途径:患者及带菌者的粪便及排泄物污染水源或食物后可引起霍乱爆发性流行。日常生活接触和苍蝇亦可起传播作用

(3)预防:

1)管理传染源:

-----建立、健全肠道门诊:逢泻必采

-----发现病人立即隔离治疗;

-----对疑似病人行隔离检疫;

接触者应检疫5天,留粪培养并服药预防,如多西环素300mg顿服或诺氟沙星200mg,tid,po×2d预防感染发生。

2)切断传播途径:

-----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饮水消毒和食品管理

-----三管:管水管粪管饮食

-----一灭:灭蝇

3)保护易感人群,增强人体免疫力:口服霍乱疫苗

4)治疗:严格隔离、及时补液、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

抗菌药物: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多西环素、复方磺胺甲恶唑

2、菌痢

(1)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为特征,重者可有休克和神经症状。易反复多次发病。部分患者转为慢性。本病发病率高,多见于夏秋季。

(2)传播途径

——消化道传播

——亦可通过苍蝇或蟑螂污染食物传播

(3)治疗:

1)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

2)病原治疗:根据菌株药物敏感情况选择用药。

氟喹诺酮类、头孢曲松、黄连素等。

(4)预防:

1)控制传染源:彻底治疗和隔离病人及带菌者,直至便培养阴性

2)切断传播途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注意饮食和饮水。

3)保护易感人群 :世界卫生组织尚无批准疫苗。我国采用口服活疫苗

3.伤寒

(1)临床特征: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

主要的严重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等。

(2)通过粪口途径感染人体

——污染的水、食物;

——日常生活接触、苍蝇等传播。

(3)治疗:

1)注意隔离和休息,给予一般治疗和对症治疗。

2)病原治疗:喹诺酮类、头孢菌素三代等

(4)预防

1)管理传染源:患者隔离至体温正常后15天或每隔5天作尿、粪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解除隔离。

接触者要进行医学观察15天。

2)切断传播途径:避免进食未煮熟食物、避免饮用生水,进食水果前洗净或削皮,注意粪便管理;消灭苍蝇、蟑螂;注意个人卫生。

3)保护易感人群:进行伤寒和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预防接种。

副伤寒甲、乙、丙症状与伤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

较低。

接触传播:

血吸虫病

(1)临床表现:急性期病人有发热、过敏反应、肝肿大与压痛,腹泻恶心呕吐或脓血便。慢性期以肝脾肿大为主。晚期则以门静脉周围纤维化病变为主,可发展成门静脉高压,巨脾和腹水。

(2)传播途径:经皮肤或粘膜接触疫水而感染。

流行特征:

----夏秋季高发。

----农民、渔民多见

(3)治疗::吡喹酮首选

(4)预防:

1)管理传染源:查治病人、病牛、消灭传染源

2)切断传播途径:控制和消灭钉螺。可采用改变钉螺滋生环境的物理灭螺法(如土埋法),同时结合化学灭螺法,采用氯硝柳胺等药物杀灭钉螺。粪便须经无害处理后方可使用。保护水源,改善用水。

3)保护易感人群:严禁在疫水中游泳、戏水。接触疫水时应穿着防护衣裤和使用防尾蚴剂。

预防性用药:蒿甲醚:在接触疫水15天后服用一次(6mg/kg),以后1次/15天,连服4-10次;青蒿琥酯:在接触疫水7天后服用一次(6mg/kg),以后1次/7天,连服8-15次

六、经血源及性传播的疾病 (除甲肝、戊肝外,两者为消化道传播)

1.病毒性肝炎

(1)临床表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面色晦暗、乏力、腹胀、上腹部不适、厌油腻、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发热、刷牙出血、鼻衄,隐性感染较常见。查体可有肝掌、蜘蛛痣、男性乳房发育等。较重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等

(2)传播途径:

-----甲型、戊型肝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注意饮食卫生;

----乙型、丙型、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血液、血制品、体液(唾液、尿液、乳汁、精液等)及母婴传播。无循证学证据表明共餐或被蚊子叮咬能感染乙丙肝。

(3)化验室检查:相应病毒标志物阳性,部分患者肝功异常

甲肝抗体 Anti-HAV +-----甲肝

乙肝表面抗原HBsAg+ ------乙肝

丙肝抗体 Anti-HCV +-----丙肝

丁肝抗体 Anti-HDV +-----丁肝

戊肝抗体 Anti-HEV +-----戊肝

(4)治疗:不是所有乙肝患者都需治疗。

治疗措施:

1) 支持、对症、注意休息、清淡饮食,避免肝损害药物

2) 护肝、降酶治疗

3) 结合病情及化验指标,对有适应症的乙肝、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

(5)预防:

1) 管理传染源 : 不能从事食品加工、饮食服务、托幼教育等。献血员严格筛选

2) 切断传播途径:

甲肝、戊肝---消化道隔离 ,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加强粪便水源管理、做好食品卫生、食具消毒,防止病从口入

乙肝---丁肝———血液、体液隔离。接触患者后洗手,提倡一次性注射用具,医疗器械1对1消毒措施。对带血及体液污染物严格消毒处理。加强血制品管理。 避免不洁性关系。

3)保护易感人群:

-----甲肝的预防

被动免疫:人丙种球蛋白

主动免疫:基因工程疫苗已应用于临床

-----乙肝的预防:

给予乙肝疫苗主动预防,乙肝表面抗体滴度最好>10mIU/m(乙肝五项定量试验),乙肝表面抗体为保护性抗体,滴度随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建议每2-3年复检一次。接触乙肝患者血液可能感染乙肝,如乙肝表面抗体阴性或不详,建议立刻乙肝免疫球蛋白被动免疫,对于不详者及早查乙肝五项,如表面抗体阴性,给予乙肝疫苗主动免疫。

七、艾滋病

(1)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

2) 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静脉药瘾者,非法供血者,需要经常输血的病人

TOP